教育部辦公廳關于(yú)印發《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》的(de)通知
教材廳函〔2023〕3号
各省、自治區、直轄市教育廳(教委),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教育局:
現将《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》印發給你們,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。
教育部辦公廳
2023年5月9日
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
爲(wéi / wèi)貫徹黨的(de)二十大(dà)精神,落實立德樹人(rén)根本任務,辦好人(rén)民滿意的(de)教育,教育部決定推進實施“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”,制定本行動方案。
一(yī / yì /yí)、指導思想
以(yǐ)習近平新時(shí)代中國(guó)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(wéi / wèi)指導,堅持爲(wéi / wèi)黨育人(rén)、爲(wéi / wèi)國(guó)育才,全面貫徹黨的(de)教育方針,落實立德樹人(rén)根本任務,發展素質教育,促進教育公平。深化課程教學改革,加強機制創新,指導、發動各地(dì / de)和(hé / huò)學校深化育人(rén)關鍵環節和(hé / huò)重點領域改革,更新教育理念,轉變育人(rén)方式,堅決扭轉片面應試教育傾向,切實提高育人(rén)水平,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。
二、行動目标
2023年啓動,有組織地(dì / de)持續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深化改革。至2027年,形成配套性的(de)常态長效實施工作機制,培育一(yī / yì /yí)批深入實施新課程的(de)典型區域和(hé / huò)學校;總結發現一(yī / yì /yí)批教學方式改革成果顯著、有效落實育人(rén)要(yào / yāo)求的(de)教育教學案例;教師教學行爲(wéi / wèi)和(hé / huò)學生學習方式發生深刻變化,教與學方式改革創新的(de)氛圍日益濃厚,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形成新氣象。
三、重點任務
(一(yī / yì /yí))課程方案轉化落地(dì / de)規劃行動
在(zài)課程實施過程中,切實加強國(guó)家課程方案向地(dì / de)方、學校課程實施規劃的(de)轉化工作。堅持因地(dì / de)制宜“一(yī / yì /yí)地(dì / de)一(yī / yì /yí)計”、因校制宜“一(yī / yì /yí)校一(yī / yì /yí)策”,把國(guó)家統一(yī / yì /yí)制定的(de)育人(rén)“藍圖”細化爲(wéi / wèi)地(dì / de)方和(hé / huò)學校的(de)育人(rén)“施工圖”,明确課程教學改革的(de)具體路線、措施,提出(chū)困難問題破解之(zhī)策。堅持循證決策,健全監測反饋機制,持續優化改進課程實施規劃。
1.制訂課程實施的(de)區域規劃。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切實落實課程建設與管理主體責任,明确地(dì / de)方和(hé / huò)學校職責。依據國(guó)家課程方案,分别對義務教育國(guó)家、地(dì / de)方、校本課程實施和(hé / huò)普通高中必修、選擇性必修、選修課程實施進行整體規劃,注重賦予地(dì / de)方和(hé / huò)學校課程實施自主權。全面把握本地(dì / de)區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現狀,分析課程教學改革推進過程中的(de)重難點問題,開展廣泛深入專業的(de)調查研究,強化嚴密論證,建立基于(yú)證據的(de)決策機制,編制省級義務教育課程實施辦法和(hé / huò)普通高中課程實施指導意見。
2.制訂課程實施的(de)學校規劃。地(dì / de)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及專業機構督促指導學校根據培養目标,立足辦學理念和(hé / huò)學生發展需要(yào / yāo),分析資源條件,因校制宜規劃學校課程及其實施。學校以(yǐ)促進學生全面而(ér)有個(gè)性地(dì / de)發展、健康成長爲(wéi / wèi)目标,高質量落實國(guó)家課程,建設校本課程,将課程理念、原則要(yào / yāo)求轉化爲(wéi / wèi)具體的(de)育人(rén)實踐活動,構建體現學校辦學特色的(de)課程育人(rén)體系,注重持續優化。義務教育階段确保全面落實國(guó)家課程,注重與地(dì / de)方課程和(hé / huò)校本課程的(de)統籌實施;普通高中保證開齊開好必修課程的(de)基礎上(shàng),注重适應學生特長優勢和(hé / huò)發展需要(yào / yāo),提供分層分類、豐富多樣的(de)選修課程,形成體現學校辦學特色的(de)課程系列。
3.健全課程實施監測體系。開展國(guó)家、省兩級課程實施監測,研制監測關鍵指标,重點監測課程實施狀況和(hé / huò)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狀況,形成反饋改進機制,爲(wéi / wèi)有效推進課程實施提供參考依據。
(2023年5月前部署安排,至2027年持續推進。)
(二)教學方式變革行動
落實課程方案和(hé / huò)課程标準,全面推進教學方式變革,通過實驗區實驗校試點先行、示範引領,着力解決重難點問題,通過精品課遴選、教學成果推廣應用帶動各地(dì / de)各校廣泛參與,不(bù)斷深化教學改革,提高教學質量。
4.實施教學改革重難點攻堅。教育部遴選一(yī / yì /yí)批國(guó)家級基礎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區、實驗校,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結合本地(dì / de)實際,相應設立一(yī / yì /yí)批實驗區、實驗校,依托專業機構建立指導支持機制,聚焦核心素養導向的(de)教學設計、學科實踐(實驗教學)、跨學科主題學習、作業設計、考試命題、綜合素質評價等教學改革重點難點問題,探索不(bù)同發展水平地(dì / de)區和(hé / huò)學校有效推進教學改革的(de)實踐模式。
5.擴大(dà)精品課遴選規模。以(yǐ)基礎教育精品課遴選工作爲(wéi / wèi)抓手,引導廣大(dà)教師深入研究課程教材内容和(hé / huò)課堂教學規律,創新教學設計和(hé / huò)教學方法,鼓勵指導每個(gè)教師積極參與各級精品課遴選。組織各級優課展示交流活動,開展教學說(shuō)課評課,示範帶動廣大(dà)教師變革教與學方式,尊重學生主體地(dì / de)位,發揮教師主導作用,注重啓發式、互動式、探究式教學,克服單純教師講學生聽、教知識學知識等現象,引導學生主動思考、積極提問、自主探究。
6.實施優秀教學成果推廣應用計劃。全面總結教學成果推廣應用示範區經驗成效和(hé / huò)應用模式,進一(yī / yì /yí)步擴大(dà)推廣應用範圍和(hé / huò)項目。實施中西部教學支持計劃,遴選一(yī / yì /yí)批适用于(yú)中西部地(dì / de)區的(de)教學改革成果,加大(dà)推廣應用力度,促進成果“本土化”落地(dì / de)。
(2023年5月前部署安排,至2027年持續推進。)
(三)科學素養提升行動
落實黨的(de)二十大(dà)關于(yú)教育、科技、人(rén)才三位一(yī / yì /yí)體布局戰略要(yào / yāo)求,針對講得多做得少,學生對科學技術缺乏内在(zài)興趣等問題,深化中小學科學教育改革,強化做中學、用中學、創中學,激發青少年好奇心、想象力、探求欲,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(de)能力,發展學生科學素養。
7.加強科學類學科教學。指導地(dì / de)方開齊開足科學課程,通過多種方式補充配齊科學課教師。強化跨學科綜合教學,遴選推廣一(yī / yì /yí)批跨學科綜合性實踐性教學優秀案例。加強實驗教學,強化學生動手操作實驗,将學校實驗課開設情況納入教學視導和(hé / huò)日常督導,将實驗操作納入中考。加強科學教育實踐活動,遴選一(yī / yì /yí)批科技館、博物館、研學基地(dì / de)、高科技企業等,作爲(wéi / wèi)中小學科學教育實踐基地(dì / de),結合科學課程标準,設計相應的(de)科學實踐活動,組織學生在(zài)實踐探究中學習。
8.持續深入開展科普教育。在(zài)國(guó)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,開設科普教育專欄,圍繞數學、物理、化學等基礎學科和(hé / huò)人(rén)工智能、航天航空、生命科學等科技前沿領域,建設一(yī / yì /yí)批優質線上(shàng)科普教育資源;持續開展“科學公開課”活動,會同中科院、工程院和(hé / huò)高校每年組織30—40位院士專家分主題、分學段錄制科普教育公開課;推動中小學定期開展科技節、科技小發明、科普讀書、尋找最崇拜的(de)科學家等活動,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理想,積極開展科學創新實踐活動。推動高校實驗室、職業院校實訓中心、博物館、科技館和(hé / huò)高科技企業等向普通中小學開放。
9.加強教學裝備配備和(hé / huò)使用。根據課程标準,完善相關學科教學裝備配置标準,研制中小學實驗教學基本目錄,推動地(dì / de)方加強中小學實驗室建設,支持探索建設學科功能教室、綜合實驗室、創新實驗室、教育創客空間等,鼓勵對普通教室進行多功能技術改造,建設複合型綜合實驗教學環境。開展教學裝備配備達标率、使用率監測,保障實驗教學正常開展。遴選一(yī / yì /yí)批富有特色的(de)高水平科學教育和(hé / huò)人(rén)工智能教育中小學基地(dì / de)。
(2023年5月前部署安排,至2027年持續推進。)
(四)教學評價牽引行動
注重核心素養立意的(de)教學評價,發揮評價的(de)導向、診斷、反饋作用,豐富創新評價手段,注重過程性評價,實現以(yǐ)評促教、以(yǐ)評促學,促進學生全面發展。
10.提升教師教學評價能力。指導地(dì / de)方和(hé / huò)學校建立健全校長、教學管理人(rén)員和(hé / huò)教研員聽課評課制度,明确教學評價要(yào / yāo)素和(hé / huò)要(yào / yāo)求,充分利用人(rén)工智能和(hé / huò)大(dà)數據技術,加強過程性與增值性評價,注重發揮教學評價的(de)引導、診斷、改進與激勵作用。指導各地(dì / de)各校用好教育部委托研制的(de)基礎性作業,引導教師提高教學設計和(hé / huò)作業設計水平,鼓勵科學設計探究性作業和(hé / huò)實踐性作業,探索設計跨學科綜合性作業;推動各地(dì / de)廣泛開展優質作業設計展示交流,加強作業設計培訓。
11.改進和(hé / huò)完善學生評價。落實《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》《普通高中學校辦學質量評價指南》中關于(yú)學生評價的(de)相關要(yào / yāo)求,建設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自評系統,研究制訂《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指南》,指導各地(dì / de)各校對标研判、依标整改,引導廣大(dà)教師注重過程性、實踐性、發展性評價,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。
(2023年5月前部署安排,至2027年持續推進。)
(五)專業支撐與數字賦能行動
提升教師和(hé / huò)教研員專業化水平,确保高質量落實課程教學改革要(yào / yāo)求,深入推進教育數字化,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。
12.開展教師需求導向的(de)課程實施能力培訓。在(zài)各級教師培訓中,開展教師評價能力、數字化素養、科學教育等方面專項培訓,針對農村地(dì / de)區、民族地(dì / de)區、薄弱學校的(de)實際需要(yào / yāo)組織專項培訓,切實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。持續向教師征集問題和(hé / huò)優秀課例,采取“教師出(chū)題、專家答疑”“衆人(rén)出(chū)題、能者答題”思路,滾動開發和(hé / huò)遴選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培訓課程,依托國(guó)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組織開展國(guó)家級示範培訓,确保基層一(yī / yì /yí)線教師全覆蓋。積極推進人(rén)工智能、大(dà)數據、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(5G)等新技術與教師隊伍建設的(de)融合,加快形成新技術助推教師隊伍建設的(de)新路徑和(hé / huò)新模式。
(2023年5月前部署安排,至2027年持續推進。)
13.強化教研專業引領。加強教研隊伍建設,嚴格落實準入标準,完善教研員遴選配備辦法和(hé / huò)退出(chū)機制,建立一(yī / yì /yí)支專兼結合的(de)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研隊伍。推進教研方式創新,在(zài)國(guó)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開通在(zài)線教研欄目,定期組織開展全國(guó)性和(hé / huò)區域性教研活動,爲(wéi / wèi)教師日常教研提供平台,增強教學案例展示和(hé / huò)研讨交流。建設基礎教育學科教研基地(dì / de),建立區域教研聯盟,加強協同教研。推動各地(dì / de)各校建立自下而(ér)上(shàng)選擇教研的(de)機制,問需于(yú)校、問需于(yú)師,常态化有效開展區域教研和(hé / huò)校本教研,引導廣大(dà)教師在(zài)參與教研過程中不(bù)斷提升教學能力。建立健全各級教研員培訓交流機制,不(bù)斷提升教研員服務課程教學改革的(de)能力。鼓勵探索建立學校正高級教師到(dào)教研機構輪換交流任職機制。
(2023年5月前部署安排,至2027年持續推進。)
14.推進數字化賦能教學質量提升。充分利用數字化賦能基礎教育,推動數字化在(zài)拓展教學時(shí)空、共享優質資源、優化課程内容與教學過程、優化學生學習方式、精準開展教學評價等方面廣泛應用,促進教學更好地(dì / de)适應知識創新、素養形成發展等新要(yào / yāo)求,構建數字化背景下的(de)新型教與學模式,助力提高教學效率和(hé / huò)質量。建好用好國(guó)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,豐富各類優質教育教學資源,引導教師在(zài)日常教學中有效常态化應用。全面總結“基于(yú)教學改革、融合信息技術的(de)新型教與學模式”實驗區經驗,推出(chū)一(yī / yì /yí)批數字化應用的(de)典型案例。
(2023年6月前部署安排,至2027年持續推進。)
四、組織實施
(一(yī / yì /yí))加強組織領導
各地(dì / de)要(yào / yāo)把《行動方案》作爲(wéi / wèi)貫徹落實黨的(de)二十大(dà)精神的(de)重要(yào / yāo)舉措。明确責任分工,建立健全推進機制,細化落實措施,加強工作指導,紮實持續推進,不(bù)斷将課程教學改革引向深入。
(二)加強條件保障
各地(dì / de)各校要(yào / yāo)在(zài)經費投入、人(rén)員配備、設備設施完善等條件方面保障到(dào)位,加強重點任務所需資源的(de)統籌配置。要(yào / yāo)依托專業機構,聯合教研機構、科研院所、高校及培訓、電教、裝備等部門,協同配合組建專家團隊,形成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專業支撐力量,做好課程實施指導工作。
(三)加強宣傳推廣
各地(dì / de)要(yào / yāo)及時(shí)總結好經驗好做法,定期組織各類研讨交流、培訓研修活動,運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共享優質教育教學資源,加大(dà)對典型經驗和(hé / huò)優秀成果的(de)宣傳推廣,發揮示範引領輻射作用,推動教育均衡發展。
(責任編輯:王笑一(yī / yì /yí)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