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部等十八部門關于(yú)加強新時(shí)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(de)意見
教監管〔2023〕2号
各省、自治區、直轄市教育廳(教委)、黨委宣傳部、網信辦、文明辦、發展改革委、科技廳(委、局)、工業和(hé / huò)信息化主管部門、通信管理局、财政廳(局)、自然資源主管部門、生态環境廳(局)、農業農村(農牧)廳(局、委)、團委、婦聯、科協、少工委,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教育局、黨委宣傳部、網信辦、文明辦、發展改革委、科技局、工業和(hé / huò)信息化局、财政局、自然資源局、生态環境局、農業農村局、團委、婦聯、科協、少工委,中國(guó)科學院院屬各單位,有關部門(單位)教育司(局),部屬各高等學校、部省合建各高等學校:
爲(wéi / wèi)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(zài)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(shí)的(de)重要(yào / yāo)講話精神,全面落實黨中央、國(guó)務院《關于(yú)進一(yī / yì /yí)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(hé / huò)校外培訓負擔的(de)意見》《關于(yú)新時(shí)代進一(yī / yì /yí)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(de)意見》《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(yào / yāo)(2021—2035年)》部署要(yào / yāo)求,着力在(zài)教育“雙減”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,一(yī / yì /yí)體化推進教育、科技、人(rén)才高質量發展,現提出(chū)以(yǐ)下意見。
一(yī / yì /yí)、總體要(yào / yāo)求
1.指導思想
以(yǐ)習近平新時(shí)代中國(guó)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(wéi / wèi)指導,全面貫徹落實黨的(de)二十大(dà)精神,按照中央“雙減”工作部署,聚焦立德樹人(rén)根本任務,完善課程體系,修訂科學教材,改進教學方法,加強師資隊伍建設,用好實踐場所,推出(chū)優質資源,做強品牌活動,推進學科建設,開展科學研究,調動社會力量,推動中小學科學教育學校主陣地(dì / de)與社會大(dà)課堂有機銜接,提高學生科學素質,培育具備科學家潛質、願意獻身科學研究事業的(de)青少年群體,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(hé / huò)接班人(rén),爲(wéi / wèi)加快建設教育強國(guó)、科技強國(guó)、人(rén)才強國(guó),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(guó)家夯實基礎。
2.工作原則
重在(zài)實踐,激發興趣。以(yǐ)學生爲(wéi / wèi)本,因材施教,推進基于(yú)探究實踐的(de)科學教育,激發中小學生好奇心、想象力和(hé / huò)探求欲,培養學生科學興趣,引導學生廣泛參與探究實踐,做到(dào)學思結合、寓教于(yú)樂,自覺獲取科學知識、培養科學精神、提升科學素質、增強科技自信自立、厚植家國(guó)情懷,努力在(zài)孩子(zǐ)心中種下科學的(de)種子(zǐ),引導孩子(zǐ)編織當科學家的(de)夢想。
重在(zài)集成,盤活資源。在(zài)現有科學教育資源和(hé / huò)工作機制基礎上(shàng),集成增效,整合校内外資源,精準對接學生需求,依托國(guó)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,以(yǐ)菜單自選方式供全國(guó)中小學校和(hé / huò)學生自主選擇,塑造科學教育新動能、新優勢。
重在(zài)融合,内外聯動。注重将知識學習與實踐相結合,強化做中學、用中學、創中學,統籌普及與提高、選拔與培養,重視年級學段有機銜接、相關學科橫向配合,鼓勵高校和(hé / huò)科研院所主動對接引領中小學科學教育,推動“請進來(lái)”“走出(chū)去”有效聯動。
重在(zài)全納,幫扶指導。強化宏觀調控,将科學教育項目和(hé / huò)有形資源重點向中西部地(dì / de)區、農村地(dì / de)區、革命老區、民族地(dì / de)區、邊疆地(dì / de)區及國(guó)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傾斜,對薄弱學校及特殊兒童群體進行關心幫扶指導。
重在(zài)協同,系統設計。推動健全地(dì / de)方黨委和(hé / huò)政府統一(yī / yì /yí)領導,各部門齊抓共管、有效聯動、密切配合的(de)科學教育協作機制,并不(bù)斷完善大(dà)中小學及家校社協同育人(rén)機制。系統做好科學教育頂層設計,全面強化工作部署、推進、監測、指導,實現全鏈條閉環管理,提升科學教育實施效能。
3.主要(yào / yāo)目标
通過3至5年努力,在(zài)教育“雙減”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的(de)各項措施全面落地(dì / de),中小學科學教育體系更加完善,社會各方資源有機整合,實踐活動豐富多彩,科學教育教師規模持續擴大(dà)、素質和(hé / huò)能力明顯增強,大(dà)中小學及家校社協同育人(rén)機制明顯健全,科學教育質量明顯提高,中小學生科學素質明顯提升,科學教育在(zài)促進學生健康成長、全面發展和(hé / huò)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強國(guó)建設中發揮重大(dà)作用。
二、改進學校教學與服務
4.健全課程教材體系,完善科學教育标準。适應科技發展和(hé / huò)産業變革需要(yào / yāo),加強中小學科學及相關學科(物理、化學、生物、地(dì / de)理、信息科技/信息技術、通用技術等)課程标準及教材修訂完善工作,凸顯學生核心素養培養,強化年級學段有機銜接,統籌規劃科學教育與工程教育,體現實踐性、綜合性。在(zài)科學教育教材中加強國(guó)産軟件應用引導。将教輔書納入監管體系,确保教輔書的(de)思想性、科學性。落實課程方案和(hé / huò)課程标準,組織研制适配課程資源并向學校免費提供。将學校課程、課後服務和(hé / huò)課外實踐活動進行一(yī / yì /yí)體化設計。
5.深化學校教學改革,提升科學教育質量。各地(dì / de)要(yào / yāo)加強教學管理,按照課程方案開齊開足開好科學類課程。不(bù)斷優化教案、學案,加強對學生有針對性的(de)科學教育指導。實施啓發式、探究式教學,提升作業設計水平,培養學生深度思維。探索項目式、跨學科學習,提升學生解決問題能力。落實科學及相關學科教學裝備配置标準,加強實驗室建設。探索利用人(rén)工智能、虛拟現實等技術手段改進和(hé / huò)強化實驗教學,并注重利用先進教育技術彌補薄弱地(dì / de)區、薄弱學校及特殊兒童群體擁有優質教育教學資源不(bù)足的(de)狀況。組織遴選實驗教學精品課程。發揮各級教研部門和(hé / huò)教學指導委員會作用,甄别、培育、推廣先進教學方法和(hé / huò)模式。
6.創造條件豐富内容,拓展科學實踐活動。各地(dì / de)要(yào / yāo)按照課程标準,開展實驗和(hé / huò)探究實踐活動,落實跨學科主題學習原則上(shàng)應不(bù)少于(yú)10%的(de)教學要(yào / yāo)求。各校要(yào / yāo)由校領導或聘任專家學者擔任科學副校長,原則上(shàng)至少設立1名科技輔導員、至少結對1所具有一(yī / yì /yí)定科普功能的(de)機構(館所、基地(dì / de)、園區、企業等)。要(yào / yāo)“請進來(lái)”“走出(chū)去”雙向互動開展實踐活動。在(zài)“請進來(lái)”方面,開展“科學家(精神)進校園”、少年科學院、流動科技館、流動青少年宮、科普大(dà)篷車、科技節、科學調查體驗等活動。在(zài)“走出(chū)去”方面,組織中小學生前往科學教育場所,進行場景式、體驗式科學實踐活動。
7.納入課後服務項目,吸引學生主動參與。各地(dì / de)要(yào / yāo)将科學教育作爲(wéi / wèi)課後服務最基本的(de)、必備的(de)項目,開展科普講座、科學實驗、科技創作、創客活動、觀測研究等,不(bù)斷提升課後服務的(de)吸引力。加強對學生科技社團和(hé / huò)興趣小組指導,引導支持有興趣的(de)學生長期、深入、系統地(dì / de)開展科學探究與實驗。健全第三方機構進校園機制,統籌利用社會優質科學教育資源。
8.加強師資隊伍建設,發揮教師主導作用。增加并建強一(yī / yì /yí)批培養中小學科學類課程教師的(de)師範類專業,強化實驗教學能力。探索選拔和(hé / huò)培養一(yī / yì /yí)批高水平、複合型的(de)高中階段理科專業教師。在(zài)公費師範生、“優師計劃”等項目中提高科學類課程教師培養比例。鼓勵高水平綜合性大(dà)學參與教師培養,從源頭上(shàng)加強高素質專業化科學類課程教師供給。在(zài)“國(guó)培計劃”示範項目中專門設置中小學科學類課程教師培訓項目。升級實施中小學教師科學素養提升行動計劃,增強科學教育意識與能力,探索開展科學教育專業水平認證工作。落實小學科學教師崗位編制,加強中小學實驗員、各級教研部門科學教研員配備,逐步推動實現每所小學至少有1名具有理工類碩士學位的(de)科學教師。各地(dì / de)要(yào / yāo)切實激發廣大(dà)教師參與科學教育的(de)積極性、創造性,探索建立科學類課程教師多元評價機制。
三、用好社會大(dà)課堂
9.全面動員相關單位,服務科學實踐教育。強化部門協作,統籌動員高校、科研院所、科技館、青少年宮、兒童活動中心、博物館、文化館、圖書館、規劃展覽館和(hé / huò)工農企業等單位,向學生開放所屬的(de)場館、基地(dì / de)、營地(dì / de)、園區、生産線等陣地(dì / de)、平台、載體和(hé / huò)資源,爲(wéi / wèi)廣泛實施科學實踐教育提供物質基礎。鼓勵各有關部門、單位建立“科學教育社會課堂”專家團隊,開發适合中小學生的(de)科學教育課程和(hé / huò)項目。結合兒童友好城市建設,推動各地(dì / de)建設具備科普、體驗等多功能的(de)教育基地(dì / de)。深化環保設施開放,豐富環境科普内容形式,打造生态文明教育基地(dì / de)。利用家長學校、兒童之(zhī)家、少年科學院、青少年科學工作室等服務形式和(hé / huò)模式,面向廣大(dà)家庭和(hé / huò)青少年進行科學教育。
10.引導企業援建基地(dì / de),改善實踐教學條件。各地(dì / de)要(yào / yāo)積極動員各類企業,尤其是(shì)與高精尖技術密切相關的(de)企業,以(yǐ)企業捐資、挂牌、冠名等形式,爲(wéi / wèi)薄弱地(dì / de)區、薄弱學校援建科學教育場所,提供設備、器材、圖書、軟件等,培訓專業講解人(rén)員。引導高科技工農企業開展“自信自立技術産品體驗”活動,鼓勵中小學生勤于(yú)探索、勇于(yú)實踐。引導中小學生在(zài)現實生産生活環境中學習科學知識,體悟勞動精神、鑽研精神、創新精神、工匠精神。
11.鼓勵高校和(hé / huò)科研院所主動對接中小學,引領科學教育發展。鼓勵和(hé / huò)支持高校、科研院所建立激勵機制,引導科學家(科技工作者)研究和(hé / huò)參與中小學科學教育,安排實驗室等科技資源向中小學生适當開放,協同組織科學夏(冬)令營等,爲(wéi / wèi)科學實踐活動提供有力保障。各地(dì / de)要(yào / yāo)搭建平台,支持中小學與高校、科研院所聯系,用好相關實踐資源。推動大(dà)學與中學聯合教研,實現教學内容、教學方法等更好銜接;倡導聯合共建創新實驗室、科普站、人(rén)才培育班,探索大(dà)學、中學雙導師制,進行因材施教。
12.推動全媒體傳播,營造科學教育氛圍。大(dà)力弘揚科學精神和(hé / huò)科學家精神,推動中央主要(yào / yāo)媒體所屬新媒體平台開設科學教育專欄,加大(dà)對科學教育的(de)宣傳引導力度,激勵中小學生樹立科技報國(guó)遠大(dà)志向。将科學教育納入“雙減”宣傳工作矩陣重點任務,鼓勵中央和(hé / huò)各地(dì / de)主要(yào / yāo)媒體與各級各類科學教育機構、科技類社會組織合作,加強原創科普作品創作,積極推進科學教育傳播創新,營造重視支持科學教育濃厚氛圍。
13.優化數字智慧平台,豐富科學教育資源。在(zài)國(guó)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等鏈接科學教育資源,鼓勵社會各界制作上(shàng)線“科學公開課”“家庭科學教育指導課”等,不(bù)斷豐富平台資源。建立科學家(科技工作者)、科學課、科學教育場所資源庫,強化資源征集、對接、調度機制,高效有序安排地(dì / de)方及學校選擇使用。
四、做好相關改革銜接
14.規範科技類校外培訓,形成學校教育有益補充。各地(dì / de)要(yào / yāo)合理規劃科技類非學科校外培訓機構總體規模、設置标準、審批程序,引導機構合法經營、規範發展,有效滿足學生個(gè)性化需求。将科技類非學科校外培訓機構全部納入全國(guó)校外教育培訓監管與服務綜合平台,實施全流程監管。可根據實際需要(yào / yāo)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,适當引進合規的(de)科技類非學科培訓課程。
15.嚴格競賽活動管理,培養學生“獻身科學”精神。各地(dì / de)要(yào / yāo)加強正向宣傳引導,指導中小學生理性選擇參加“白名單”競賽,搭建中小學生成長平台,發現有潛質的(de)學生,引導其積極投身科學研究。指導各競賽組織方在(zài)競賽活動中融入愛國(guó)主義教育,培養參賽學生家國(guó)情懷;突出(chū)集體主義教育,爲(wéi / wèi)參賽學生未來(lái)從事有組織科研打牢思想基礎。
16.統籌拔尖創新人(rén)才項目,探索選拔培養長效機制。各地(dì / de)、各有關高校要(yào / yāo)積極探索拔尖創新人(rén)才選拔培養有效模式,建立統籌協調機制,明确“中學生英才計劃”“強基計劃”“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”“高校科學營”等項目在(zài)選拔、培育、使用上(shàng)的(de)各自側重點,細化支持措施,推進有序實施,提高培養效率。推動各類學校強化跟蹤研究和(hé / huò)總結,實現在(zài)有潛質學生的(de)發現方式、培養路徑上(shàng)取得實效。試點建設科技高中,加強大(dà)學與高中教育在(zài)人(rén)才培養方面的(de)銜接。
17.推進中高考内容改革,完善學業水平考試命題。各地(dì / de)要(yào / yāo)完善試題形式,堅持素養立意,增強試題的(de)基礎性、應用性、綜合性、創新性,減少機械刷題,引導課堂教學提質增效,培養學生科學精神。加強實驗考查,提高學生動手操作和(hé / huò)實驗能力。建立由學科命(審)題人(rén)員、學科秘書、教育測量專家、命題組織管理人(rén)員等組成的(de)高水平命(審)題隊伍,優化隊伍結構。強化中學生職業發展規劃教育,引導學生明确自己的(de)興趣特長和(hé / huò)職業目标。
18.重視體系化設計安排,助力不(bù)同階段有機銜接。各地(dì / de)要(yào / yāo)根據各學段側重點,推動中小學科學教育向各級各類教育有機發展延伸。注重普通高中、職業教育階段科學類相關課程的(de)聯系與融合。鼓勵本科階段開設《科學技術史》選修課。強化研究生階段科技創新能力培養,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研究方法和(hé / huò)創新思維。
19.實施家庭科學教育,促進家校社協同育人(rén)。各地(dì / de)要(yào / yāo)突出(chū)科普價值引領,聚合科普專家力量,推出(chū)家庭科普公開課,開展形式多樣的(de)家庭科普活動,打造“家門口”科學教育陣地(dì / de),推動科學教育走進千家萬戶,提升家長科普意識和(hé / huò)學生科學素質。
20.強化學科專業建設,開展科學教育研究。強化科學教育學科專業建設,打造高素質人(rén)才隊伍。加強國(guó)家科技計劃對科學教育相關領域研究的(de)支持。推進科學教育交叉學科研究平台建設。鼓勵高校、教科院、科研院所建立科學教育研究中心,開展理論研究與實踐。加強教師國(guó)際交流,掌握國(guó)際科學教育動态,吸納優秀研究成果。
五、加強組織領導
21.全面系統部署。切實提高政治站位,充分發揮“雙減”工作專門協調機制作用,建立教育部門牽頭、有關部門齊抓共管的(de)科學教育工作機制。細化完善措施,确保科學教育落地(dì / de)見效。充分調動社會力量,成立由科學家、各領域科技人(rén)才、科技館所及科普教育基地(dì / de)科技輔導員組成的(de)專家團隊,加強謀劃指導和(hé / huò)推動落實。搭建中小學科學教育研讨交流平台,推廣典型工作案例,總結優化改革發展路徑。
22.落實經費保障。統籌各方資金和(hé / huò)項目,廣泛争取社會資助,加大(dà)對科學教育的(de)支持力度。各資源單位要(yào / yāo)堅持公益定位,免費或優惠向中小學生提供科學教育服務。用好現有彩票公益金項目,切實做好教育助學、中小學生校外研學工作。積極争取中國(guó)教育發展基金會等社會組織支持,加大(dà)對薄弱地(dì / de)區、薄弱學校、特殊兒童群體支持力度。
23.強化項目引領。實施“校内科學教育提質計劃”“科學家(精神)進校園行動”“‘千家萬館’科學教育總動員行動”“科普進萬家行動”“少年科學院”“中西部地(dì / de)區科學教育場所援建工程”“全媒體科普行動”等重點項目,适時(shí)發布重點項目方案。設立實驗(示範)區、實驗(示範)校和(hé / huò)示範性基地(dì / de),引領全國(guó)中小學科學教育改革發展。
24.實施監測指導。加強科學教育調研指導,層層壓實責任。強化動态監測,定期對青少年科學素質進行分析研判,公布相關結果。按時(shí)完成科普資源統計調查工作,強化對資源薄弱地(dì / de)區建設引導。及時(shí)宣傳工作進展和(hé / huò)成果,提高人(rén)民群衆感知度、認可度,營造良好改革氛圍。
教育部 中央宣傳部 中央網信辦
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 國(guó)家發展改革委
科技部 工業和(hé / huò)信息化部 财政部 自然資源部
生态環境部 農業農村部 中國(guó)科學院
中國(guó)工程院 自然科學基金委 共青團中央
全國(guó)婦聯 中國(guó)科協 全國(guó)少工委
2023年5月17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