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首頁> 媒體中心
八部門聯合印發《“十四五”中醫藥文化弘揚工程實施方案》
發布日期:2023-04-20    文章來(lái)源:國(guó)家中醫藥管理局    分享到(dào):

國(guó)家中醫藥局 中央宣傳部 教育部 商務部 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部 國(guó)家衛生健康委 國(guó)家廣電總局 國(guó)家文物局關于(yú)印發《“十四五”中醫藥文化弘揚工程實施方案》的(de)通知

各省、自治區、直轄市及新疆生産建設兵團衛生健康委、中醫藥局、黨委宣傳部、教育廳(教委)、商務廳(局)、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廳(局)、廣電局、文物局:

  爲(wéi / wèi)貫徹落實《中共中央 國(guó)務院關于(yú)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(de)意見》《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(guó)務院辦公廳關于(yú)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(de)意見》,大(dà)力弘揚中醫藥文化,推動中醫藥成爲(wéi / wèi)群衆促進健康的(de)文化自覺,國(guó)家中醫藥局、中央宣傳部、教育部、商務部、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部、國(guó)家衛生健康委、國(guó)家廣電總局、國(guó)家文物局研究制定了(le/liǎo)《“十四五”中醫藥文化弘揚工程實施方案》,現印發給你們,請認真貫徹落實。

國(guó)家中醫藥局  中央宣傳部

教育部  商務部

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部  國(guó)家衛生健康委

國(guó)家廣電總局  國(guó)家文物局

2022年11月9日


“十四五”中醫藥文化弘揚工程實施方案

  爲(wéi / wèi)貫徹落實《中共中央 國(guó)務院關于(yú)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(de)意見》《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(guó)務院辦公廳關于(yú)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(de)意見》,根據《“十四五”中醫藥發展規劃》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“十四五”重點項目規劃》,“十四五”期間實施中醫藥文化弘揚工程,方案如下。

  一(yī / yì /yí)、指導思想

  以(yǐ)習近平新時(shí)代中國(guó)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(wéi / wèi)指導,認真貫徹黨的(de)二十大(dà)精神,圍繞舉旗幟、聚民心、育新人(rén)、興文化、展形象的(de)使命任務,深入挖掘中醫藥文化的(de)精神内涵和(hé / huò)時(shí)代價值,充分發揮其作爲(wéi / wèi)中華文明寶庫“鑰匙”的(de)獨特作用,加大(dà)中醫藥文化保護傳承和(hé / huò)傳播推廣力度,推動中醫藥文化貫穿國(guó)民教育,融入群衆生産生活,爲(wéi / wèi)中醫藥振興發展厚植文化土壤,爲(wéi / wèi)健康中國(guó)建設注入源源不(bù)斷的(de)文化動力,爲(wéi / wèi)鑄就(jiù)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貢獻力量。

  二、基本原則

  (一(yī / yì /yí))堅持黨的(de)全面領導。把黨的(de)領導落實到(dào)中醫藥文化工作方方面面,爲(wéi / wèi)實現中醫藥文化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保障。堅持中國(guó)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(dào)路,推進文化自信自強,堅持馬克思主義在(zài)意識形态領域指導地(dì / de)位的(de)根本制度,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,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,充分發揮中醫藥文化特色優勢,助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(guó)。

  (二)堅持以(yǐ)人(rén)爲(wéi / wèi)本。以(yǐ)人(rén)民爲(wéi / wèi)中心,尊重人(rén)民主體地(dì / de)位,滿足人(rén)民群衆對中醫藥的(de)健康需求和(hé / huò)精神需求,注重文化熏陶和(hé / huò)實踐養成,推動中醫藥成爲(wéi / wèi)群衆促進健康的(de)文化自覺,不(bù)斷增強人(rén)民群衆的(de)中醫藥文化參與感、獲得感和(hé / huò)認同感。

  (三)堅持傳承創新。遵循中醫藥自身發展規律,突出(chū)原創性、保持民族性、延續傳統性、體現時(shí)代性,傳承精華,守正創新,弘揚富有中華文明魅力、具有時(shí)代價值的(de)中醫藥文化,推動創造性轉化和(hé / huò)創新性發展。

  (四)堅持交流互鑒。堅守中華文化立場,加快推動中醫藥文化海外傳播,滿足各國(guó)民衆對中醫藥文化的(de)多層次需求,積極參與世界傳統醫學的(de)對話交流,互學互鑒,助力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增強,爲(wéi / wèi)推動構建人(rén)類命運共同體搭建溝通橋梁。

  (五)堅持統籌協調。推動形成政府主導、部門聯動、社會參與、多元投入的(de)中醫藥文化工作格局,推動形成有利于(yú)中醫藥文化傳承發展的(de)體制機制和(hé / huò)社會環境。

  三、總體目标

  到(dào)2025年,中醫藥文化産品和(hé / huò)服務供給更爲(wéi / wèi)優質豐富,中醫藥博物館事業加快發展,中醫藥文化傳播體系趨于(yú)健全,打造一(yī / yì /yí)批中醫藥文化品牌活動、精品力作、傳播平台,中醫藥文化傳播隊伍不(bù)斷壯大(dà),公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水平提升至25%左右,中醫藥海外傳播半徑不(bù)斷延伸,中醫藥“走出(chū)去”步伐更加堅實。

  四、重點任務

  (一(yī / yì /yí))提煉中醫藥文化精神标識。按照時(shí)代特點和(hé / huò)要(yào / yāo)求,對中醫藥文化的(de)内涵精髓進行挖掘研究,進一(yī / yì /yí)步厘清中醫藥文化的(de)曆史淵源、發展脈絡、時(shí)代影響、價值理念,深刻闡釋中醫藥學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(de)内在(zài)聯系,挖掘整理中醫藥蘊含的(de)中華文化内涵元素,加強研究并凝練中醫藥文化精神标識,進行宣傳推廣。

  (二)加強中醫藥文化時(shí)代闡釋。實施中醫藥經典普及化項目,挖掘闡釋名醫名家、經典醫籍、傳世名方、道(dào)地(dì / de)藥材、非遺項目等中醫藥經典元素,采用群衆喜聞樂見、易于(yú)接受的(de)參與形式和(hé / huò)表達方式,推出(chū)一(yī / yì /yí)批品牌活動和(hé / huò)優質産品。實施中醫藥文化精品圖書支持計劃,鼓勵引導對中醫藥文化内涵理念進行時(shí)代化、大(dà)衆化、創新性的(de)闡釋,推出(chū)一(yī / yì /yí)批面向不(bù)同受衆的(de)精品圖書和(hé / huò)數字讀物。

  (三)加強中醫藥典籍保護傳承。充分發揮中醫藥典籍的(de)文化載體作用,系統保護、研究和(hé / huò)利用中醫藥古籍,實施中醫藥古籍文獻和(hé / huò)特色技術傳承專項,編纂出(chū)版《中華醫藏》。培養中醫藥古籍整理專業人(rén)才,改善中醫藥古籍保護條件,依托現有數字平台建設中醫藥古籍數字圖書館,推動中醫古籍數字化挖掘,打造中醫藥古籍數字化服務應用産品。

  (四)推動中醫藥博物館事業發展。推進國(guó)家中醫藥博物館基本建設,建成國(guó)家中醫藥數字博物館。鼓勵新建改建省級中醫藥博物館,條件成熟的(de)支持申報國(guó)家一(yī / yì /yí)、二級博物館。加強中醫藥博物館和(hé / huò)文化場館建設,梳理中醫藥文化遺存,強化收藏研究、社會教育、展覽策劃和(hé / huò)文化服務功能,面向青少年等群體開展内容豐富的(de)專題展覽等活動,開發中醫藥文化創意産品。加強數字化建設,建立中醫藥資源藏品信息數據庫,逐步開放共享藏品資源信息。

  (五)打造中醫藥文化傳播平台。充分發揮中醫藥院校、中醫醫療和(hé / huò)科研機構在(zài)中醫藥文化傳播中的(de)作用。建設高标準中醫藥文化傳播平台。遴選建設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(dì / de)和(hé / huò)中醫藥文化體驗場館,全國(guó)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(dì / de)增至150個(gè),建設50個(gè)國(guó)家級中醫藥文化體驗場館,推動網上(shàng)場館建設,實現“雲遊基地(dì / de)”“雲觀展”,強化中醫藥文化傳播和(hé / huò)文化服務功能。加大(dà)對傳統醫藥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保護傳承力度。

  (六)加大(dà)中醫藥文化活動和(hé / huò)産品供給。每年度打造一(yī / yì /yí)組中醫藥文化傳播專題活動,廣泛開展中醫藥健康知識大(dà)賽、文創大(dà)賽、短視頻征集、文化精品遴選、悅讀中醫等系列活動。支持中醫藥動漫精品創作,打造以(yǐ)“灸童”爲(wéi / wèi)代表的(de)中醫藥動漫IP,推出(chū)系列産品。引導中醫藥題材文藝作品創作,推出(chū)一(yī / yì /yí)批優質的(de)中醫藥題材文學作品、舞台藝術作品、美術作品以(yǐ)及紀錄片、專題片、影視劇等廣播電視和(hé / huò)網絡視聽節目。支持中央和(hé / huò)地(dì / de)方廣播電視台策劃制作中醫藥專題節目。

  (七)豐富中小學中醫藥文化教育校園活動。将中醫藥文化相關内容有機融入教師培訓課程中,提高教師相關知識水平。推動各地(dì / de)開展内容豐富、形式多樣的(de)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活動,建設校園中醫藥文化角和(hé / huò)中醫藥文化學生社團,引導學生了(le/liǎo)解有關中醫藥文化的(de)常識。

  (八)廣泛開展中醫藥科普工作。組織開展“千名醫師講中醫”、中醫藥科普巡講、優秀科普作品評選推介等活動,充分利用網絡化、智能化、數字化等方式,擴大(dà)優質中醫藥科普内容的(de)覆蓋面。在(zài)鄉鎮衛生院、社區衛生服務中心、基層中醫館、社區居委會、鄉村群衆活動場所等,普遍建設中醫藥健康文化知識角,方便群衆便捷獲取正确、規範的(de)中醫藥養生保健知識。推動中醫藥高等學校、科研院所和(hé / huò)企業等提高科普産品研發能力,綜合醫院中醫科、中醫醫療機構等經常性開展中醫藥科普活動,所有縣級區域依托縣級醫院設置中醫健康宣教基地(dì / de)。

  (九)實施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調查制度。構建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知識庫,每年度開展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調查,掌握全國(guó)中醫藥健康文化知識普及情況基礎信息和(hé / huò)公民素養水平,爲(wéi / wèi)中醫藥健康文化的(de)傳播推廣提供數據支撐。

  (十)推動中醫藥醫教研産彰顯文化特色。推動将中醫藥文化建設與黨建工作緊密結合,以(yǐ)中醫藥文化涵養行業文化,深化行業作風建設和(hé / huò)中醫醫療機構、教育機構、科研機構、其他(tā)醫療機構中醫科、中藥企業文化建設。加強對中醫藥從業人(rén)員文化熏陶,大(dà)力宣傳和(hé / huò)踐行以(yǐ)“大(dà)醫精誠”爲(wéi / wèi)核心的(de)職業精神,開展先進典型風采宣傳活動。将中醫藥文化融入現代生産生活,推動中醫藥行業老字号創新發展,鼓勵引導企業把中醫藥文化有機嵌入道(dào)地(dì / de)藥材和(hé / huò)老字号産業鏈全過程,不(bù)斷提升文化特色、品牌信譽和(hé / huò)市場競争力。

  (十一(yī / yì /yí))培養建立中醫藥文化傳播隊伍。發揮中醫藥行業中央文化企業和(hé / huò)協會學會作用,引導中醫藥醫務人(rén)員、科研人(rén)員主動面向社會開展文化和(hé / huò)科普服務,鼓勵引進培養文化創意、市場營銷、公關推廣等方面專業人(rén)才,以(yǐ)中醫藥科普巡講專家爲(wéi / wèi)主體,打造一(yī / yì /yí)支政治過硬、專業突出(chū)、求實創新的(de)中醫藥文化傳播工作隊伍,構建能力突出(chū)、結構合理、梯次分明的(de)人(rén)才體系。

  (十二)促進中醫藥文化海外交流。依托中醫藥海外中心、海外中國(guó)文化中心、海外高水平醫療機構等,廣泛發揮海外華人(rén)華僑的(de)作用,舉辦形式豐富的(de)中醫藥文化宣傳活動。編制中醫藥文化圖書,拍攝高水平紀錄片、宣傳片和(hé / huò)專題片,打造一(yī / yì /yí)批有傳播度和(hé / huò)美譽度的(de)中醫藥對外宣傳産品。加強中醫藥文化海外傳播與技術國(guó)際推廣相結合,提增中醫藥在(zài)海外認可度和(hé / huò)接受度。

  五、保障措施

  (一(yī / yì /yí))加強統籌協調。在(zài)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(de)總體框架下,完善中醫藥主管部門牽頭組織、有關部門協同推進、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(de)聯動機制和(hé / huò)工作格局。中醫藥主管部門将中醫藥文化工作擺在(zài)中醫藥全局工作的(de)重要(yào / yāo)位置,成立領導機構,主要(yào / yāo)領導負責,精心組織實施中醫藥文化弘揚工程。

  (二)加大(dà)投入力度。加大(dà)對中醫藥文化弘揚工程專項資金的(de)支持力度,進一(yī / yì /yí)步完善和(hé / huò)優化投入機制,統籌利用現有資金渠道(dào),支持重點項目。鼓勵社會力量參與,依法依規推動政府和(hé / huò)社會資本合作,發揮企業、基金會和(hé / huò)有關單位的(de)積極作用,建立健全社會力量參與中醫藥文化工作長效機制。

  (三)做好評估考核。中醫藥主管部門牽頭定期對本地(dì / de)中醫藥文化弘揚工程開展評估考核,對重點任務進展進行評估,對重大(dà)項目資金使用開展監測評估,及時(shí)總結工程實施情況,報送評估考核報告,發現重大(dà)問題及時(shí)報告。

(責任編輯:王笑一(yī / yì /yí))